主要参考文献/书目:

  • 《沙特阿拉伯发展史:权力、政治与稳定》

一些前言

我挑选一座宏伟的伊斯兰清真寺的建筑作为封面,是因为在我的视野当中,沙特阿拉伯所关涉到的宗教与地区政治问题远比它作为沙漠中的重要经济体的存在而重要、深远地多。感谢Tim Niblock的著作,为我了解沙特阿拉伯所牵动的中东政治讨论打开一扇入门的窗口。

在导论当中,作者所提出的关于沙特阿拉伯的研究热点如下:

  1. 能源问题:全球存在着对沙特油气能源的高度依赖——沙特本身石油储量巨大、价格低廉且有强大竞争力;全球石油依赖大、能源多元化战略实现路径较为漫长;

  2. 安全问题:伊斯兰激进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沙特境内有两处伊斯兰圣地,每届沙特政府都会强调自己作为圣地保护者(伊斯兰世界的领导地位)而存在。沙特王室所信仰的伊斯兰教派带有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沙特萨拉菲主义对社会的回归并激发各种政治伊斯兰的发展,这种思想与现有的政权以及西方的自由民主观点无法达成共识;同时萨拉菲主义还会带来全球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安全焦虑。

  3. 地区问题:海湾及大中东地区的安全问题——中东问题错综复杂,包括发展、认同、外界渗透、政治压迫、军事占领等;石油生产带来的结构性影响、人们通过电视卫星互联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西方文化在精英阶层的传播、伊斯兰的全球化、民主化诉求的压力、外部政治势力的渗透,这些都会对中东国家产生影响。

因之,

政治发展必须使民众能够在符合其价值观的框架内决定自己的未来。

关于沙特阿拉伯的国家形成

关于国家合法性的讨论

意识形态合法性:国王一直以来把自己看作是伊斯兰教信仰的保护者,推动国内伊斯兰教信仰的实践并帮助在世界其他地区传播伊斯兰教。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主要是借助于宣传瓦哈比主义(Wahhabism)来体现的。

**传统的合法性:**传统的合法性来自于沙特王室自18世纪早期以来对阿拉伯半岛的统治。沙特王室的宣传主要集中于展示统一的过程,其认为自己仍然是保障这个国家统一的共同基础,并且认为其善于团结国内的不同派别,以防止这个国家走向分裂。

**个人的合法性:**领导人多数可能具备着魅力型领导人的特质。

**幸福的合法性:**自沙特政府产出石油以来,其就一直强调自己在为大众谋幸福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教育以及医疗机构的发展、为贫困人口实施的福利计划以及政府机构的现代化都被看做是政府领导之下所取得的成就。

**民主/结构性的合法性:**针对批评者的指责,沙特政府提出了三种辩护理由:

  • 第一,沙特有自己的法律体系,政府以相应的伊斯兰教法为基础,合法性更高;

  • 第二,沙特宣称国王和王室高级王公组成的非正式委员会可以看作一种部落式的民主;

  • 第三,向一种更民主的政府形式转变已经成为目标但仍需时日。

18-19世纪沙特各酋长国及其遗产

关于沙特与瓦哈卜思想

1744年,宗教领导人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同内志省德拉伊耶酋长国的统治者穆罕默德·依本·沙特之间达成结盟。这一把世俗权力和宗教派别结合的理念在后来沙特统治阿拉伯半岛的过程当中一直存在。

瓦哈卜思想的核心是“认主学”这一观念,其反对多神教信仰对伊斯兰教的侵犯,强调穆斯林应严格遵循《古兰经》和圣训的各项规定,主张一切应该回到早期真实的圣训之中,主张认主独一,清除伊斯兰社会中的懒散与腐败。关于瓦哈卜思想的解读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将其严格化,另一种是关注其弹性的特征:瓦哈卜著作许多内容都强调引导穆斯林正确理解宗教思想的主要渠道是教育而不是圣战;他更加强调对穆斯林主观意愿的考察:“正确的动机远比合理的行动重要”;他没有描述过有关“殉道”的措辞,更没有为殉道者描绘所谓天堂的图景;他秉持包容的态度,认为基督徒和犹太教徒都是“有经人”并因此应受保护;女性也应当有一定的权利、参加商业活动等。然而,**“一旦宗教和意识形态成为政治权力的工具,这种简单化和歪曲原有思想的做法就不可避免。”**瓦哈卜同时提出世俗权力有必要保护并且传播他的宗教思想。

沙特酋长国的扩张与收缩

伊本·沙特1765年去世,他的儿子阿卜杜拉·阿齐兹即位:扩张领土。

沙特第一王国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沙特所进行的领土扩张对奥斯曼帝国的统一来讲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国王沙特的儿子阿卜杜拉的指挥之下,对1811年登陆阿拉伯半岛的埃及军队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迫使其退守海上;但在阿里的儿子图松的指挥之下,大量埃及军队增援改变两方力量平衡。1818年埃及军队穿越阿拉伯半岛并将德拉伊耶夷为平地:沙特第一次建立国家的尝试走向终结。

1824年,图尔基·伊本·阿卜杜拉·沙特建立了沙特第二王国。第二王国同样采取沙特——瓦哈卜联盟的基础形态,但局限于内志地区。1843-1865年,费萨尔·伊本·图尔基统治时期国家发展实现较大成功:有效采取“一个国家,一个瓦哈比主义”的政策,而不是向半岛东部和中部以外的地方扩张;费萨尔向奥斯曼帝国缴纳贡赋,从而获取其的认可。后因为沙特王室内部的分裂,导致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哈伊勒酋长国的统治者伊本·拉希德于1887年占领沙特首府利雅得,并将之并入自己的酋长国。

汉志与内志 沙特第二王国

沙特第一和第二王国在统治形式上是具有一致性的:宗教与世俗权力的联合是三个王国共同的主要特征,乌里玛在培育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遗产:世俗政府与宗教权威之间的联盟关系

在长期的历史联盟合作过程当中,沙特王室政权与瓦哈比主义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和支持的关系,同时又有一定的相互制约因素。就沙特世俗政权来说,政府必须在瓦哈比派乌里玛规定的范围内活动,(为了赢得支持)政府不能实行冒犯瓦哈比派乌里玛的政策。瓦哈比派参与政府管理并不仅限于影响政府政策,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赋予宗教领导人更多直接的责任,让其来塑造沙特社会的发展特征。

政府将伊斯兰教的其他派别排除在政府的核心之外,这大大简化了沙特社会宗教组织的任务,并为国家创建了统一的精神特质。同时,缺乏宗教多元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宗教领导层所提倡教义的严格性。对于其他宗教学派,瓦哈比的乌里玛的处理方式通常不是平等对话,而是宣扬自身的权威。

在沙特国家形成的过程当中,瓦哈比主义不仅仅是社会生活和信仰的一种体现,也是沙特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沙特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奠定了合法性基础。从这一点来看,沙特不需要宪法,因为伊斯兰教的沙里亚法提供了政府运作的框架和法律形成的基础;代议制机构也没有必要,因为《古兰经》所规定的舒拉(shurah)也通过沙特臣民同统治者直接的交流而得到体现;自由民主也没有必要,因为这会为破坏瓦哈比主义或者伊斯兰价值观而创造机会。

权力的夺取和扩张:沙特第三王国的建立(1902-1932年)

现代沙特王国的建立源于1902年。1902年,阿卜杜拉·阿齐兹和他的24名同伴逃离流放地科威特,成功占领了当时正由哈伊得酋长国的统治者拉希德控制的利雅得;接下来攻占了内志省的大部分地区;1926年哈希姆家族在汉志省的统治被推翻。1932年,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在阿卜杜拉·阿齐兹征服初期,主要是由贝都因人组成阿拉伯军队。在基本国家建立之后,阿齐兹重新组织更加忠诚的军队服务于沙特王国扩张领土的需要;贝都因人被从军队中解散并且整体转而从事大量农业生产。通过宗教的教化和军事训练,这些贝都因人变成在阿拉伯半岛传播瓦哈卜思想、扩展沙特政治权力的有生力量,并逐渐成为有名的“伊赫万”[1]

石油发现之前沙特王国的政治发展(1932-1948年)

国内支持力量的基础:皇室成员、部落首领、宗教领袖、商人

皇室成员——在王室家族当中,虽然国王地位显赫,但是如果其他成员不支持他的话,国王本身的地位也会受到很大的威胁;部落首领——国王给予部落首领以财政支持和辖区内的统治权,部落首领需要保证部落成员在政治上的服从;他们有能力影响国王的决策;他们也通过联姻等方式实现更为紧密的政治联合;宗教领袖——乌里玛帮助国家塑造其基本形式;反过来,国王通过利用他们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乌里玛推动宗教教育的发展,并且利用这种教育培育出国家新生一代的共同价值体系。由于控制了司法系统,乌里玛可以推动全国统一的司法。同时,乌里玛有权就他们关心的问题发布法特瓦,对社会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商人——1926-1933年,公共财政的主要来源以及1947年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主要是靠向到麦加朝圣的人征收交通费和关税。这两种收入来源都依赖于商业部门为朝圣者提供必要的服务,并且维持繁荣的贸易,从而征收关税;商业组织的另一个作用是其与乡镇负责人之间建立的紧密联系。

国家没有资金去创建强大的政治和军事组织,或者推出一项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就必须通过其他渠道来维护国家安全、领土统一以及发展的连贯性。反过来,沙特王室同部落统领、乌里玛以及商业组织之间所保持的这种关系,又失去了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行政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政府组织形式非常简单。

国际支持力量:从英国到美国

20世纪上半期,国王阿卜杜拉·阿齐兹国际上主要的盟友是英国:寻求英国保护。1914年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对英、法、俄宣战并且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之后,英国在海湾地区的地位急转直下。1915年12月26日,双方正式签署了同盟条约。沙特的外交事务由英国负责,英国相应地要保障沙特的领土免受外部的攻击,并随后向沙特提供一定数量的援助。1926年2月,英国承认阿卜杜勒·阿齐兹是“汉志地区的国王,内志省及其附属地区的苏丹”。1927年5月签订《吉达条约》,承认沙特完全独立。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沙特的主要合作伙伴。

政策结构问题

沙特的制度没有能创造出推动沙特长远发展的结构体系。沙特忽视了世俗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主要投入与安全有关的计划;给贝都因人提供大量补贴,而并未将资源用在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上;国家财政和国王个人的金库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区别。

石油收入及其对政府和经济的影响(1948-1958年)

对政府管理的影响——沙特政府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新的资源使得国家的现代行政管理机构得以发展,一系列政府部门相继创建。

政策、结构和社会平衡——大量资金进入现有政治框架之中带来了压力和不稳定,毕竟这一政治框架是在与现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之下创建的,由此导致沙特政府陷入严峻的危机之中:

  • 收入不平等带来了社会秩序的紧张;

  • 新社会群体的崛起:石油工业中的工人阶级和与此相关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受过教育的公务人员和专业人士;

  • 政治领导层应对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的能力不足,对国家资源浪费听之任之。

不断变化的区域和国际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期,阿拉伯政治舞台上泛阿拉伯主义不断壮大,纳赛尔在区域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正逐步建立;1954年终止与美国的四点军事援助协议。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中,沙特为埃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纳赛尔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最终触犯沙特阿拉伯根本利益:维护阿拉伯半岛的现有秩序。1957年访美后,国王沙特开始支持艾森豪威尔主义;此后,沙特与埃及的冲突不断。

权力斗争:决定沙特政府的前途(1958-1962年)

面临多重危机,沙特领导层内部出现两派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的重点在于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另一种观点认为英重点进一步加强经济和政治上的中央集权。此一时期,主要争权事件如下:

  • 1954年8月 费萨尔担任首相,国王沙特仍然实际控制政府;

  • 1958年3月 四日会议:国王将大多数事务交给费萨尔,仍保留国王头衔;

  • 1958-1960年 国王沙特试图重组政治追随者;

  • 1960年 国王采取政治改革计划,与自由派王公结成联盟;

  • 1960年12月 国王沙特反对费萨尔提交的1961年国家预算;

  • 1961年8月14日 塔拉勒公开发表自己的批判意见,后被解除职务;

  • 1961年10月 费萨尔在政府中的部分权力得以恢复(国王去海外治病);

  • 1962年3月 达成一致意见:国王沙特仍然担任首相,费萨尔任副首相和外交大臣;

  • 1962年7月 塔拉勒离开沙特阿拉伯,后定居埃及;

  • 1962年10月 费萨尔重回首相职位;

  • 1964年11月2日 国王沙特被废黜,费萨尔任新国王。

费萨尔及其新政体:1962-1979年

费萨尔、哈立德与中央集权的政府(1962-1979年)

中央集权

1962-1979年,沙特政府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沙特政府面临的威胁减少和石油收入的稳定增长,使得沙特的政治领导层有条件去制定国家的发展计划。政府不再受部落、宗教领导人或者商业组织的强力限制。政府制定了大量有计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伴有司法和行政改革以及机构的扩张——这些计划和改革既反映了政府的管理和领导的权力,也反映出政府权力的强化。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政府的权力,中央政府机构无论在人员数量还是制度层面上都有发展。涉及的重要生产生活行业独立建部;部分社会习俗法律化等。

司法改革淘汰了社会生活当中某些过时的内容,并且建立了一套更统一的司法体系。1970年设立司法部,将全国所有的法庭纳入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之中,1975年创建的最高司法委员会负责协调现代司法与沙里亚法;司法权从过去在某些领域享有司法权的部落和宗教领导人手中转移到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

对经济的重塑

1961年1月成立沙特最高计划委员会,1965年1月成立中央计划组织,1975年成立了中央计划部,这标志政府正式开始主导国家的发展规划。进而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1970/1971-1974/1975年)和第二个五年规划(1975-1980年)。第一个五年规划计划将国家的发展目标定为要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推动经济的多样化发展,降低对石油的依赖,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并且开发人力资源以便让社会的不同成员都完全参与到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第二个五年计划表达出了更为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发展目标:维护“伊斯兰的宗教和道德价值观”,确保“国家的外部安全和内部和平”等。

五年计划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著的。沙特的海外投资得到了迅速的扩大;民众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工农业发展水平明显上升;世俗和宗教教育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等。国家对于民众的福利来说至关重要,这在历史上是首次。

新政的社会动力:不断趋于稳定的社会环境

外籍劳工——在沙特,包括手工业者在内的大多数劳工都是流动的。沙特的外籍劳工在20世纪60年代缓慢增长,1970年后迅速增加。大量外籍劳工一方面不具备政治运动的基础和动力,另一方面有优渥的生活条件,因而其不具备轻易转变成政治化了的工人阶级的相关条件;

新中产阶级——这一社会群体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与其他非工业部门的公共雇员、公共部门的扩大导致岗位需求的扩张。新中产阶级强化了这种政治缄默,另一方面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消解了潜在的反对派;

商人——商业的繁荣以及知名商人家族在经济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进一步扩大了支持现政权的势力范围;控制商业机构的商人家族的利益显然在政治上与政府保持一致;

定居农民和牧民——国家的支持对乡村各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乡村整体利益和国家的政治相契合。


  1. 伊赫万(阿拉伯语:الإخوان‎‎,意为“兄弟会”):又译阿赫万,是沙特家族首领伊本·沙特于20世纪初期创立的军事组织,由贝都因游牧部落民组成。伊赫万组织是伊本·沙特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本·沙特的扩张战争乃至最终建立现代沙特阿拉伯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伊赫万也是沙特阿拉伯国民警卫队的前身。伊本·沙特借由伊赫万组织打破贝都因人的部落亲缘关系,安排他们定居到内志沙漠的水井和绿洲一带,促使其从游牧民转向定居生活。同时,这些转入定居的游牧民统一听从伊本·沙特的指挥,为沙特家族作战。同时出于沙特家族的瓦哈比派背景,伊本·沙特希望伊赫万成员摒弃不符合教义的习俗,改信瓦哈比派的教条主义信仰,并通过征战实现修行。至1923年,伊赫万的定居城镇已经达到72处,平均人口千余人。1924年,伊本·沙特征服汉志地区,一些伊赫万成员此后私自进攻英国保护下的外约旦、伊拉克和科威特,和伊本·沙特有所分歧,伊赫万领袖认为他屈从于英国人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伊赫万组织亦主张以罕百里学派治国,但伊本·沙特则坚持“因地制宜”,违背瓦哈比教条而宽容部分什叶派穆斯林,成为另一分歧。1928年,伊赫万领袖苏尔坦和费萨尔起兵反叛,于1930年被基本平息,大部分伊赫万叛乱者被处决。 ↩︎